人臉識別、無接觸式回家、機器人無接觸配送、社區“大腦”……由于“黑科技”的加入,物業管理行業的智能化場景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企業也因此迎來發展的第二曲線。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無論是“黑科技”賦能物業管理,還是老舊小區有機更新,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動社區治理。
回顧過往,十年前的社區治理以政府“單打獨斗”為主,而今,在聯動、賦能與“共生”的作用下,企業力量開始構建社區治理的新格局。
01
智能社區背后的最強“大腦”
社區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基層的重點和難點,而物業服務企業作為與社區關系密切的市場力量,以“城市整合服務運營商”和“城市服務供應商”的身份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可以發揮社區治理主體作用。
近年來,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物業管理行業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云平臺”,居民報修等訴求的流程標準化、可視化;同時,智慧化場景也為鄰里溝通和社區治理之間建立了有效橋梁。
以萬物云打造的智慧化物業為例,據萬物云旗下北京萬科物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業主通過“住這兒”APP,可以一站式完成報修、繳費、投訴等;依托這個應用,業主也得以明晰社區廣告收益這本“糊涂賬”,督促將其用于社區共建。
與此同時,房齡長達十年的小區萬科·悅峰也少不了“黑科技”,小區有三只“黑貓”,“黑貓一號”是人行通道智能管家、“黑貓二號”是停車場智能管家、“黑貓三號”是出入口智能門禁。與十年前相比,從“傳統物業服務”到“智慧化服務”已經成為物管行業縱深發展的一條關鍵轉型道路。
02
解鎖老舊小區治理“密碼”
構建社區治理機制,物業服務企業的角色不可或缺,不過,在一些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如何引入更多的企業參與基層治理仍是一個難題。
近年來,北京借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推進建設基層治理體系,引入社會企業、社會力量、社會資本等第三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并且已形成“勁松模式”“首開經驗”等。其中,愿景集團參與投資、設計、施工、運營的朝陽區勁松北社區改造項目是北京市首例社會資本參與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也在日前入選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項目,共涉及居民樓43棟、總戶數3605戶。
勁松北社區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成建制住宅,由于配套設施不足,生活服務便利性差,居民對加裝電梯、完善無障礙設施、豐富便民服務、提升社區環境等呼聲很高。為此,2018年7月,朝陽區勁松街道與愿景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勁松北社區有機更新。
在對勁松北社區的改造中,愿景集團采取“區級統籌、街鄉主導、社區協調、居民議事、企業運作”的“五方聯動”推進機制,打造了“微利可持續”和投資、改造、管理、運營為一體的城市更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經濟拉動效應和社會效益。
對此,愿景集團旗下的和家生活科技集團策劃管理部總監肖慧表示,伴隨著城市更新與老舊小區改造,社區治理也成為更新行動中重要的一環,“拆、改、留、建”是更新手段,能夠有效改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與空間環境質量。
通過黨建引領的基層社會治理,建立老舊小區長效運營機制,才能全面實現城市更新發展的最終目標,維持老舊小區更新改造成果,避免出現“一年新,兩年舊,三年又重回老舊”的惡性循環。
03
防疫封控成社區治理“試金石”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社區,包括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小區業委會在內的各方力量如何在多元共治的框架下,調動居民參與社區生活的積極性,一直是社區治理關鍵。在應對疫情等突發事件中,部分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開始顯現出基層治理的成果。
十萬平小區為上世紀70年代首鋼總公司自建的家屬樓,2019年作為非經營性資產移交到首開集團,由首開集團首華物業公司負責物業管理。當時小區體量大,環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為此,石景山區人民政府申請將十萬平小區納入北京市2019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計劃。
作為北京石景山老舊小區改造的典型,十萬平小區目前基本上改造完成,已經看不出其曾是一個老舊小區。今年上半年,十萬平小區因疫情而遭遇封控,首開集團首華物業公司物業二處經理助理汪楊與同事們變身快遞員、巡邏員,戰勝老舊小區封控“大考”。令汪楊感受深刻的是,這里的鄰里關系好,社區氛圍非常融洽,因此物業管家與居民的溝通很順暢。
老舊小區改造并非易事,“三分建、七分管”。據汪楊介紹,2022年,十萬平小區的物管會成立,物業服務企業會使小區居民可以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為老舊小區注入新活力。無論是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還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包括樓門組長、志愿者在內的很多熱心居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據悉,自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物業管理明確被納入社區治理體系后,截至去年4月底,北京市各個街道累計成立約5600個物管會、近2000個業委會,社區治理體系初步形成。
事實證明,通過社會角色轉型及科技賦能的物業具備與政府合作的可能性,有助于破解基層精細化管理難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